1.技术特征
虚拟性:数据主要以非实体的形式存在,没有物理形态,以电子形式存储和传输。
非消耗性:数据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减少或消失,可以反复利用。
依赖性:数据要素的价值创造需要依赖其他要素或资源,如网络、算法等。
即时性:数据的价值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时间变化频率越高,价值衰变越快。
2.经济特征
非竞争性:数据可以被多个主体同时使用,使用后其价值不被削弱。
非排他性:数据的生成和使用过程中难以排除其他主体的使用。
规模经济性:数据规模越大,其蕴含的价值越多,使用者可以从中挖掘出更多的价值信息。
强外部性:数据的使用会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影响,可能带来正反馈效应和滚雪球式的自我强化。
3.特殊属性
虚拟使能:数据通过“0-1”编码形式在虚拟空间呈现,实现数字孪生后的数据虚拟化生产。
无限收敛:数据具有可重新编程性和数据均质性,能够将分散需求、用户体验及生产流程数据等集中到数字终端。
智能即时性:算力和算法的发展使得数据能够实现即时处理、分析和反馈,动态响应智能决策和敏捷生产。
泛在赋能性:数据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驱动管理机制、组织形态、生产方式、商业模式的深刻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