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烟台片区联合华为加速传统产业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融合,开展联合创新26项——
抢滩产业智能化新蓝海
人工智能+工业将演绎出怎样的精彩?
在自贸区烟台片区,这一行业数字化转型新领域有了生动实践。
日前,记者走进烟台新时代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智慧化生产车间,生产线上一盒含有一袋封口不严密的产品被“挑选”出来,整个过程全部由生产线自动完成。
支撑这种自动分拣实现的,正是华为(烟台)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基于华为云企业人工智能服务为新时代打造的智能质量检测系统。
“我们生产的产品有近百种,工厂自动化程度高,但质检方面仍然依赖人工,特别是在粉剂类产品的封盒袋数检测和封口夹粉检测两个场景上,一直没有找到解决方案。”烟台新时代健康产业有限公司CIO焦玉玺说。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新时代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可能。“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就是新的生产资料,依托华为云技术,我们为新时代打造了智能质检检测系统。”华为(烟台)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负责人介绍说。
“系统投用后,解决了现有人工抽检率低、实时性低、可靠性低的问题,抽检准确率和效率显著提升,每条产线100%无遗漏检测,检测时间达到毫秒级,实现全自动无人质检。”焦玉玺介绍说。
受益的不只是新时代健康。依托华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优势和产业链整合能力,自贸区烟台片区通过点(单个企业改造)、线(产业集群提升)、面(区域复制推广)相结合的方式,已经探索出一条产业演进发展的新路径,越来越多的数字化场景开始应用到企业中,产业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
自贸区烟台片区联合华为精选场景,在不同产业类型中选取代表性企业解决关键问题实现改造提升,推动联合创新。
对于化工类企业,联合万华化学打造智慧化工园区,基于5G技术,实现了人、车、物的精准定位和互联互通,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潜在危险的识别与预警,基于三维GIS地图和物联网技术,在屏幕上对化工园区的运行状态进行仿真呈现,解决了园区安全生产难题,实现园区运营的可视、可管、可控。
对于机械制造类企业,联合斗山机械打造远程维修诊断系统,对设备进行远程智能诊断,企业一次性故障解决率提升5%,专家出差成本节省30%。联合胜地汽车打造刹车盘分拣识别系统,对刹车盘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减少两道生产工序,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刀具磨损,提高了产品质量;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机器视觉识别算法模型,定制智能分拣系统,实现机器自动识别并分拣形状、大小、轮廓、纹理等特征差异的刹车盘。
针对服装加工类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为舒朗服饰打造布料排版人工智能服务系统,不仅考虑了服装对色差、瑕疵等特殊的约束条件,更加智能化地对布料进行排版,提高布料利用率,还将原来40-60分钟的排版时间压缩到10-15分钟,效率提升500%。
对于高新技术及软件类企业,引导鸣启网络、研讯智能、海格尔等企业接入华为云资源,完善企业算法、数据、算力要素配置。此外,还联合宝源生物开展农业领域病虫害智能识别等等。
入驻自贸区烟台片区一年多来,华为(烟台)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已经与自贸区烟台片区的重点企业开展联合创新26项,涉及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食品加工、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物流、冶金、农业等十大行业,实现了传统产业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融合。
“在各个细分领域有了成功的探索后,华为(烟台)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还在横向上打造成熟应用场景,向有需求的企业共享改革方案,持续深耕数字化转型。”八角湾中央创新区科技人才处处长吴昊介绍说。
延锋汽车饰件系统(烟台)有限公司从胜地汽车的刹车盘识别项目中得到启发,开展产线智能改造,实现了喇叭网罩左右防错、表面划痕检测和产品追溯;烟台北方微波技术有限公司从斗山机械远程运维系统得到启发,打造智慧互联中心,实现了设备的远程运维和预测性维护。
延展链条长度,完善片区企业结构。自贸区烟台片区对内通过邀请华为供应链采购部门现场介绍采购体系的形式,助推区内ICT相关企业加入华为供应链,同时推动恒远智能、研讯智能、海格尔等企业入驻华为云市场,开展生态领域的合作。对外“移花接木”引导华为上下游合作伙伴落户片区,通过开展各类推介活动,宣传烟台片区制度优势和优惠政策,发挥自贸“虹吸效应”,吸引一大批企业落户,助力烟台片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发展。
抢滩产业智能化新蓝海,在自贸区烟台片区,越来越多的数字化场景正在企业中应用,人工智能赋能产业的实践正在发生,新业态、新模式正在加速崛起。(记者 刘洁 通讯员 王聪 贾真 王杨)